2022/04/16

我們早就與病毒共存 ( Lán láu-tsá tio̍h kah pēnn-to̍k tsò-hué; We have already coexisted with the COVID-19 virus and its variants.)

從有病毒發生機率的存在,人們早就已與COVID-19以及其變種的共存機會,全球體現各種型態確診共存的可能與結果,例如:有的有症狀、有的無症狀,有的卻不知不覺,有的甚得免疫。另從角度論述,有些國家則採清零防疫政策,則有確診就匡列至零確診數。台灣也曾採取清零方式遏阻,到零確診數為止,連續至一段日子,有稱「不與病毒共存」。不過,病毒傳染力強,已更構成風險無所不在的密度與待機,速衍生不明感染源或傳播鏈(社區感染)的數量,全面匡列與清零是不易,甚不需要的。有一定確診比例的人口數,才視為與病毒共存?,或許各領域界定不同。無論發展如何,先進國家改採共存與清零之間,即是人民需學習與病毒風險環境共存下,視疫情的變化而採用階段式的妥適「降災-減災-降減災」的疫情風險管理處理方式。全球病毒變異發展迄今,中/重症案例數量已明顯因有力防疫與有效疫苗而已降減災,致需住院治療相較減少。從疫情時序循環分佈而言,每回確診量遞增漸至其高峰,人們再重醒提高自警覺(口罩、接種疫苗…),確診量又顯遞減,這種時序循環分佈於各國是必經展現,只不過各國態樣是不同。從台灣的確診統計與地理分佈顯示,依舊呈現確診案例易發生聚集於航空海洋運輸重鎮與鄰區且人口密集的城市互移動擴散。風險管理計量與學理對於「降災」或「減災」的認定是有相當大的差異。無論確診量是否到高峰,「無症狀或輕症(病毒量低)案例」居高,且在可控制範圍內並無長尾的跡象,可稱非大損害的結果。不過,雖然台灣逾9成9為輕症或無症狀,但其致死亡量增加也是有可能的。現階段台灣疫情風險管理的妥適處理方法在於「降災」,以事前降低感染中/重症的機會,防範事後再度驚嘆醫療能量臨崩盤,這情境的後果是更慘狀的。人們「降災」具體防範措施,有如:彈性的從嚴管控邊境政策、個人衛生、疫苗-口罩-篩劑、口服藥或防疫藥、降人潮聚、線上視訊、分流、分梯、異地等,關鍵在於事前降低發生中/重症的機率。對於中/重症已是事後事實,後採減災是依SOP將風險移轉予醫院等,以減少死亡量。不過,下一回合新的變種病毒(例如Omicron新亞變種BA2... ~BA4, BA5...)等,可能引入再擾亂,則重新盤點「降災-減災-降減災」防疫滾動式因應是難免的。假設「無」新的強變異病毒引入或自變種,以及疫苗保護力群體免疫之前提下,其危害是非大損害的,即讓這一串怪異病毒傳播風險鏈或病毒的供應鏈,自然流感化或鏈疲自消,但這種情境看起來有得等待。當前若用錯了風險管理處理的方法,或甚採極端的清零或封城等政策,只是徒增病毒防疫的風險成本與更多負面風險。大家「續關注病毒變異的動態」與「續事前自管群管的習慣」,「防疫視為生活的一部份」,無症狀或輕症狀備個藥包  (老一輩童少時,有事無事,家裡牆壁常掛著藥包而防備著(非囤積藥品),有如現在的常備包),更勿忘記目前仍是疫情緊急應變狀態(未完全解除與病毒作戰),防範確診的後遺症,齊降減災順因應,照常妥適生活與顧生意是重要。順關注與因應正發生的俄烏戰事與生化核武的風險,難免引發另一場全球系統性極端災難的可能,降減災準備好了?!  大家平安! 本協會報導除了供本會員學員參考與討論外,歡迎引用。協會線上諮詢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