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回到基本面: 企業風險管理 (Back to the fundamentals agai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系統性傳播風險迄今2021,肇事國已波及全球各國且人傷亡財損極劇。各國政府部門與企業經營需花費的額外成本以作因應。但各國仍有不少企業因疫災而倒閉。國際貿易盟國重組與全球供應鏈變串,新舊的正負面風險交纏存在。既使有大數據,高端科技,未來不確定災難性的事件仍不易測。有些國家的企業顯然比較重視導入與落實企業風險管理的實現因應,但有些企業慣用過去經驗與易陷於確定性的概念,最後不敵系統性災難事件而結束營業。另觀,台灣的中小企業家數占全體企業97.65% (2020年),各有其特色。但約70%未正式導入完整的「風險管理」或簡版的「企業風險管理」機制或經認證或相關培訓。居多數的未上市櫃中小型或微型企業的自立養成與永續經營,導入與實踐妥適的企業風險管理,有其必要。疫情未速減,可預期的未來仍充斥不定與風險,各國企業經營環境變革大,調適經營管理與政策的舊思維,防範倒閉潮的可能。
2021-0101
-
誰來界定「負信息風險」? (Who defines the risk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近代企業風險治理關注且倡議:「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言論或評論」,免易陷於確定性的概念,才有助企業轉型服務品質或永續發展。任何組織的重要任務之一: 避免採獨斷管控途徑或阻止員工或消費者說出自己的想法或真相,這已定著於眾人的明眼與研判。同時,良正管控構想或見解如何透過法遵或事證破除假消息等機制,將「負」轉為「正」的信息,供於檢視與因應企業看不見的風險。世代一代一代調適,惟可貴與善待 --言論真自由,才是真正的言論自由,搭配公義的法制與資訊的快篩等魄力,有「真」才有「善」,續有「善」才有「美」。
2021-0111
-
台灣需要成為一個正常健康國家 (Tâi-oân Su-iàu Tsiânn-tsò Tsìng-siông ê Kok-ka; Taiwan needs to be a normal country.)--誠實善待台灣 (Láu-si̍t Siān-thāi Tâi-oân; To be honest and kind to us (Taiwan)).
迄今,長期造成台灣於國際定位風險與地位混淆,誰之過?。您在各國各領域的網站「國家別」選項,有找到中華民國? 或中華民國在台灣? 或中華民國台灣? 或中華台北?...等樣的多種名稱嗎。國際上,早已近9成,多數國家網站於「國家別」勾選項,早已揭示是Taiwan 台灣。 國家名稱如品牌,長期不正常或續混淆,大多自亂源於內部幻覺與矛盾,自取紛擾與不定的風險。議題論述討論,宜清晰與解題,責任不需幻覺或推托,自糊糊人更製造負面風險(尤是政治風險)與內耗,更不應任由國際任何一國家所愚弄, 無助於台灣和全球的實質安全與發展。國際各國對台灣早已擁有實質主權國家的事實與條件,知行更需誠實一致。台灣歷史時序、定位與條件,即已極清礎地顯示: 台灣早已是有實質的人權、法治、民主、自由、主權獨立的國家,即稱: 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或更理性或更誠實地簡稱為台主或台獨,不應長久擾亂「這名稱」的實質意涵與事實,或強拉降高教育水準的台灣百姓的IQ。拒絕獨裁專制,非僅受限於抗中保台等政策與發展。台灣人民世代主權於自己國家領土的自己土地而熱愛於勤勞經營與過活著,累積實踐多項且豐富的發明、研發、創新、創生、台灣自己在地文化、自己的語言與其意涵,生活模式,商業模式,人民擁有選舉權,自由選擇政權與政府 (法律、稅賦、組織、公務人員、計畫等要素)、各政治實體,自己的軍隊等,並致力與國際友善國家的多項交往等事務與能力,早已具備作為「國際法人國家」的資格條件。台灣於國際需要成為一個具有法定地位的正常健康國家是正道。台灣各界發展再續朝正向前進,異於獨裁專制的國家。自己國家或任何國家的主權,鐵般地零風險容忍由任何他國憲法或簽約或...,而自畫或自篡侵權霸凌得逞。台灣有權修正不符時空的法律、法規或制度,降減過時又窄格局的視野或自我感覺良好或自欺的誤判情勢。收納正負意見,誠實以對大眾的疑問與解題,才得以實擊破除假消息。讓各族群百姓更理解在各領域早有台灣自己的真正歷史與台灣自己的軟硬實力,例如:台灣各族群母語(比例原則)、人物、事件、民情、微型企業或中小企業冠軍隊、..、默默耕耘的人事物..。經濟核心重點也需多扶持 微型企業、中小企業、農漁牧業者、在地文化者、創生者等自營者,較實在。發展打標竿政策,也要顧及地面人的存活與轉型, 同時,降減擾民的詐騙案等。更需因應發展開創「正常國家」的新思維、新時代與帶領,由台灣人民早已有權選擇與自決。當前惟缺乏呈現「正常或誠實」,例如:「正常」國家的領導風險治理、「正常」國家的管理風險傳達溝通,「正常」台灣自己文化定錨的深耕。各領導群、百姓都要先「正常健康」,國家才會「正常健康」,各族群相互為尊重, 世代相傳也跟著正常健康,自然正常健康地與更多正常健康的各國互交流聯盟。國防與百姓自保等能量,準備好了?。 在國際風險管理與危機緊急應變體制中,台灣以正常與其他民主自由國家一樣,並在國際應獲有「國家」 同等的誠實善待「台灣(Taiwan)」,加入國際組織,共同分攤與治理全球環境風險,以及共同參與實踐全球永續發展的國際事務。 2023/0201
-
隱瞞歹-激出好(Am-khàm pháinn kik tshut hó; Hide one's wrongdoing and praise his good deeds.)
企業風險管理觀測 CSD益處:
公司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 "隱瞞歹-激出好" 抑"隱惡揚善"。
公司永續發展(Corpo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SD) ~ "照仙境-照妖鏡-....."。
2023/0226
-
中捷意外-風險辨識不足到危機處理遲鈍,對眾人是真正安全? /Hong-hiám Piān-sik ê Bô-kàu Kàu Guî-ki Tshú-lí ê Sí-sô Tuì Tsìng-lâng Sī Tsin an-tsuân? / Taichung Mass Rapid Transit (TMRT) Company Incident in Taiwan- Insuffi
從事件報導與影片等資料揭露: 台中市南屯區台中捷運公司樂豐公園站與附近場域於2023年5月10日約12:27:04列車行車軌道,遭受附近的外部營造進行塔吊拆除工程而發生高空吊車吊臂機具墜落事故,並入侵中捷軌道導致列車碰撞,釀1死10傷慘狀。據: 當天發生墜落與碰撞事故的時序: 下午12:26:50自動無人駕駛列車剛緩緩地進站,12:27:04隔14秒該列車車站月台與影像已顯現吊車吊臂機具砸及隔音牆與入侵列車的軌道區並發生粉塵漫佈(從列車車站月台前方即可目擊這情境)。當時,列車已停妥於第二月台,保全員聽到吊車吊臂落入軌道區的聲響。12:27:09 隔5秒保全員到前方查看狀況,保全與月台旅客已察覺異狀及更大量的粉塵。12:27:14 隔5秒保全員對講機通報予站長與行控中心。隨車員從車內走出到月台確認旅客進出狀態。12:27:20 隔6秒隨車員進入車廂。12:27:22 隔2秒列車執行關門作業。隨畢,人員站立車門旁,隨車員出站於月台區確認旅客上下車狀況。12:27:26 隔4秒列車關門。隨車員及旅客站於車頭端與坐於第一節車廂旅客,察覺前方有大量粉塵。12:27:30 隔4秒列車自動離站。12:27:32 隔2秒隨車員發現前方異常,呼叫行控中心及從隨身包拿取列車鑰匙開啟駕駛台蓋板以執行手動緊急停車作業。(但事後說: 煞不住!)。12:27:42 隔10秒車內旅客開始有防護動作。12:27:45隔3秒列車撞上軌道障礙物,12:27:48隔3秒列車自行啟動障礙物偵測及緊急煞車作動,12:27:51隔3秒車門非預期開啟告警,至12:27:52隔1秒列車停車。12:27:54隔2秒車門障礙物偵測作動。
據上則事故發生過程,造成整個致命與重大損害事件的初步風險關鍵成份並分兩段:
**********************************************************************************************
1.事件事故時間與肇事於12點27分4秒,軌道已有高空墜落的吊車吊臂機具並砸及隔音牆等行車障礙物,列車事後行車撞擊該障礙物,致1死10傷損害慘狀。
2.肇事營造等相關公司,進行塔吊拆除工程時,不慎發生吊車吊臂的機具折塌並高空墜落導致入侵附近場域的中捷列車軌道。肇事原因有待調查外,更須面對負有法律責任等。
*****************************
3.為何在列車行車之前,中捷相關人員已察覺行車前方場域,有異聲也有異狀(撞擊聲音、大量粉塵漫布、或軌道電力瞬間跳脫...),但還讓自動列車啟動續行車? 車站緊急應變人(行控中心或..)? 車站緊急停車按鈕問責人? …
4.事件時間是從12點27分4秒開始至12點27分45秒列車撞及障礙物,共40秒 (應變時間: t 大於第4秒/起計(t > 4),且扣除列車已碰撞及礙物當秒(第45秒))。通常,應變時間長度將因災害場域臨場條件而限縮。本案例因小規模捷運車站且列車仍於車站月台未啟動(既使啟動也可在規範距離內使其停車),先速採由緊急應變問責人,行使緊急停車按鈕(或可阻車的其他方法),有效條件下於第5秒起到第19秒內,即可完成軌道電力阻斷無法行駛,或採緊急應變溝通(當場各種廣播或吹哨或...),當機立斷催告停月台該列車上的旅客下車而回到第二月台,緊急應變問責人隨同緊急通報行控中心再通報全線班次與各站的緊急因應。避免採用一般行車安全的SOP,它是看不到致命或重大損害的風險等項的。
5.這次慘狀與2021年4月2日發生太魯閣號火車出軌的災難有何差異? 一個是高空墜落物吊車吊臂機具入侵、另一個是高坡地外物車輛入侵,都是外部環境障礙物入侵軌道且未裝置障礙物自動偵測系統。但這次事件的預期風險徵兆與條件比太魯閣號火車出軌災難更為明顯,理應更可避險。
6.營運人員於臨場的風險辨識不足到危機處理遲鈍,或對於判斷行車緊急風險過於輕忽或過於無感,以及現有列車對外部障礙物的風險偵測系統的有效性仍未到位,成為致命與重大損害事件的關鍵?
7.對於障礙物自動偵測系統的裝置與有效性,以及強化風險管理與危機處理等思維與作為並導入於營運人員(含委外人力)的持續訓練等,都是行車風險管理與行車安全的基本配備。
8. 任何組織未備足「零風險容忍」的風險管理文化,就無法保證下一次沒有類似的災害。
2023/05/11